[来源:] 2023-03-06 07:31:1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赵四清 彭穗 唐志云 唐武利 王紫涛
幸福是什么?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依……这是百姓的答案。近年来,祁阳市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们的“幸福愿景”转变为“民生实景”,一个个看得见的变化,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汇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城市发展画卷。
祁阳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在现场会上阐述政府立场。(本版图片由祁阳市融媒体和祁阳市财政局办公室提供)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2年祁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增长6.5%左右,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82亿元、增长9.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7.6%、8.6%……一串串振奋人心的数字,记录了祁阳人铿锵有力的发展步伐,奏响了城市飞速发展的“最强音”。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永州市政协副主席、祁阳市委书记蒋良铁告诉我们:“去年全市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不断放大等叠加因素影响,面临发展形势复杂、困难挑战严峻等问题,祁阳市始终不忘为民初心,多措并举兜牢兜实民生底线。2022年,祁阳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1.26亿元,其中民生支出48.39亿元、占比79%,乡村振兴、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年新增财力全部用于‘三保’支出。”
祁阳市委主要领导在企业调研和考察。
广开财源 做大“财政蛋糕”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小平说,“财源是财力之本,是衡量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最基本的体现。只有广开财源,做大做强财政蛋糕,才能保障各项事业稳健发展,从而增进民生福祉,为民生领域注入源头活水。”近年来,祁阳市把加强财源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动全市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扶持产业发展,培养骨干财源。俗话说有鸡才有蛋,做大产业才能壮大财源,园区作为产业发展主战场,是财源培植的重要阵地。近三年统筹财政资金17.8亿元,用于祁阳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统筹各类奖补资金7700万元,支持产业招商,依托科力尔电机、凯盛鞋业等“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全力引进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助力“一主一特两辅”四大产业链强链补链。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营商环境优中创优,去年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家,总数突破200家;获批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获评省单项隐形冠军企业1个。祁阳高新区成为永州市第一个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增加值突破100亿元的园区,一年来园区新签约振阳纺织、坤能新能源、浙江卓凌鞋业等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6个,合同引资42.96亿元。
此外,祁阳市深入落实“一揽子”政策,充分发挥“潇湘财银贷”“农信担”等政策性担保机构融资担保功能,为企业发展“输血”,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扩面增量降费,全市新增担保贷款1.32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亿元,补贴贷款利息737万元。全年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2.21亿元,政策减免税费2.45亿元。
推行平台治税,建立财税综合信息平台“1 n”信息化综合治税体系,启用涉矿资源企业税费监管平台、成品油税费监管云平台,全面采集涉税数据,确保“颗粒归仓”,并在全省、永州市作典型经验推介。积极向上争资,勤钻政策、加大争资力度,共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42.63亿元,较上年增加4.6亿元,增长12.1%。新增专项债券资金8.36亿元、一般性债券资金1.91亿元。清理盘活“三资”,共清查出闲置资产资源和资金12.98亿元。实现国有闲置资产处置收入8212万元,公开招租收入860万元,充实浯溪发展集团经营性资产2.86亿元。
通过打好系列“组合拳”,去年祁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82亿元,同比增长9.6%,税收占比达79.3%,收入总量和质量继续排永州市第一,财源建设工程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扬。
祁阳百合基地。
财政为民 绘就“幸福底色”
民生暖色,折射发展成色。增进民生福祉,就要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以来,祁阳市树牢人民至上理念,为民生“腾出”更多资金。2022年,全市用于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9%,省市确定的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一个个民生项目在祁阳市落地开花,沁润着百姓的心田。
“我们学校可美啦!有宽敞的教学楼、靓丽的运动场、干净卫生的食堂,还有图书室、实验室、音体美教室,我很喜欢我的学校!”说起自己的学校,祁阳市进宝塘镇中心小学学生唐俊莉满脸自豪。
塑胶运动场、标准化食堂……进宝塘镇中心小学的变化,是祁阳市财政向民生倾斜、“优教育”的一个缩影,2022年祁阳市完成了10所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12所乡村小规模学校、60所薄弱学校、14所公办幼儿园和12所学校食堂提质改造,教学条件明显改善。落实教育惠民政策,足额安排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中职助学金、中职免学费、高中助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资金等。
民生就像一幅长长的画卷,囊括了人们的生活百态,除了教育外,祁阳市财政还将资金延展到方方面面,确保民生的每个领域都能分上一块“大蛋糕”。比如,连续3年每年工作性项目经费压减10%,调剂财力提高镇、村运转保障标准。此外,2022年投入6349万元用于防控物资购置、核酸检测、隔离点建设及运行等支出。切实做好特殊群众保障工作,城市、农村低保指导标准分别提高到7200元/年、4620元/年,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3万人次1750万元。统筹资金2.88亿元推进乡村振兴,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近8亿元。完成新、改建户厕3599户,修建公厕44座。建成170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4个农村污水治理项目、23个小微湿地,实现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长效化。成功创建7个省级、12个市级、85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同时创建了18个“美丽屋场”示范点,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之间的相互沟通。
随着办实事、惠民生项目的持续推进,祁阳市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617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8%。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47场次,为园区重点企业招聘员工6380人;全力“强保障”,着力扩大社保覆盖面,五大社会保险参保76.7万人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3.6万人。扎实做好“一老一小”工作,养老托幼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全力“保健康”,成功组建市域医疗健康集团,全面启动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二期工程,加快建设人民医院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积极申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市”。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保障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2023年,祁阳市将持续加大对民生项目的投入,安排资金4.9亿元,落实城乡居民养老、城乡低保救助等政策;安排资金7163万元,对脱贫户的医疗、教育、健康等给予补贴补助;安排资金2.75亿元,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乡村教师人才津贴等政策,用“真金白银”的惠民政策,托起百姓的幸福生活。
祁阳市财政局召开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
防范风险 筑牢“发展底线”
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面对去年复杂的发展形势,祁阳市财政局着眼未来、严守底线,坚持疏堵结合,强化源头管控,注重有效防范化解财政领域风险,不断提高风险预判和应变处置能力,确保财政稳健运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飞跃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债务管控方面,着眼常态长效,绷紧债务风险防范之弦。制定《祁阳市2022年隐性债务“一债一策”化解实施方案》,突出以盘活资金资产资源为重点,多举措筹集化债资金,确保到期债务能偿还、不爆雷。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决策和立项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严格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审核,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决策。加强专项债券项目管理,规范举债融资行为。加强风险预警,对高风险债务进行监控指导和风险提示,做到风险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早处置。对到期债务,提前三个月下达风险提示函,精准防范处置潜在风险。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希望与挑战并存,祁阳市将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大力推动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化解。此外,着力从四个方面发力,全面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和打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阻击战。
扛牢“三保”责任。“三保”是政治责任,是财政工作的底线。祁阳将统筹财力,坚持从严从紧加强预算管理,深化零基预算理念,建立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预算分配机制,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节用裕民,坚决兜牢兜实“三保”底线。
优化支出结构。牢牢树立过“紧日子”“苦日子”的思想,促进各部门形成普遍的自觉认识和理财用财习惯。持续加大统筹、盘活、压减、调整力度,打破瓶瓶罐罐,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把更多财政资源腾出来保重点、兜底线、办大事。
严肃财经纪律。压实部门资金管理使用主体责任,扛牢财政监管责任,充分利用直达资金系统,实时监控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全流程。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让各部门、各单位牢记财经纪律的“硬杠杠”。
守住债务风险底线。科学统筹各类财力,合理安排财政支出顺序,及时还本付息。坚决杜绝脱离财力实际上项目,杜绝各类变相举债行为,不断完善“借用管还”闭环管理体系,做到举债有度、用债有方、还债有源、管债有法。
祁阳市财政局文艺小分队参加市“喜迎二十大”职工文艺汇演。
精细管理 施展“绣花功夫”
精打细算过“紧日子”、打“铁算盘”,把钱花在“刀刃上”。寻常百姓居家过日子如此,党政机关的管理和运转亦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和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祁阳市财政局始终坚持以收定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压缩一般性支出,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精打细算,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人民群众的“好日子”。
据了解,2022年祁阳市以“绣花功夫”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行“零基”预算,加快直达资金执行进度,压减财政直接拨款单位155个;在财政监督管理上较真碰硬,对商务、统计等部门整体支出以及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项目支出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开展财政秩序专项整治,撤销议事协调机构银行账户86个、收缴资金5394万元,制订各项财政管理制度办法23项。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今年,祁阳市将坚持守正创新,加强精细管理,持续发力推进财政改革。紧盯财政管理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力固底板、锻长板、补短板,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围绕全省“绩效管理提升年”行动,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加快构建分行业、分部门的绩效指标体系,推进部门和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加强绩效结果的转化运用,逐步实现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管理有机衔接。探索开展乡镇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
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拓展政府采购政策导向功能,督促采购人以相关行业标准为基础,在资格、技术、服务、安全、质量等需求要素中,嵌入支持创新、绿色低碳、中小企业发展等惠企政策;运用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政策,支持乡村产业振兴;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行为,未列入预算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不得实施。
创新国资监管方式,出台有关政策,进一步明确指导监督的内容和方式;强化国有企业资产基础管理,重点盘活闲置资金、空置楼宇、僵尸企业、应建未建项目,加大对国有股权整合和处置的力度,实施企业存量土地有序经营开发,完善国有企业资产评估管理。
持续开展“乡镇财政管理质量提升年”行动,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在组织收入、支出保障、资金监管等方面的职能作用,进一步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切实提升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强财会监督,将会计监督与预算编制监督等监督业务紧密结合。全面开展预决算线上检查,推进建立全面规范透明预算制度,重点关注预决算公开的及时性、完整性、细化程度、公开方式以及财政支出的真实性。紧盯违反财经纪律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实行事前、事中动态监管和常态抽查,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律和管理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党建引领 打造“财政铁军”
财政队伍是财政工作的核心力量和生命所在,财政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都必须依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财政队伍去实施。市财政局多措并举抓财政队伍建设,举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宣讲;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招引和使用人才;选派多名业务骨干向上跟班学习,开讲“财政业务大讲堂”;开展“镜鉴”以案促改专项行动,落实市委第二巡察组问题整改。
2023年祁阳市财政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财政队伍,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加强机关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切实抓好政治建设。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自觉落实“两个确立”伟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财政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班子成员抓党建工作责任,持续推进党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奋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坚持党建带群建,广泛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大力弘扬财政文化,持续深化“六型机关”建设,展示财政系统的“正能量”和“精气神”。
全面加强新时代财政队伍建设。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当前,财政干部队伍仍然面临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的窘境,专业人才、业务骨干储备不足的困境,财政干部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要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不拘一格选拔使用敢扛事、愿做事、能干事的优秀干部,持续推进轮岗交流,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制度机制,着眼“传帮带”,强化学习培训,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库和向上跟班学习人才库,完善综合考核和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让整个干部队伍都有干劲、有奔头、有希望。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必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坚决破除特权思想、特权行为。继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事。坚持“严”的主基调不放松,以清廉财政建设为抓手,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将廉政要求融入思想、融入日常、融入业务。重点围绕财政资金分配、非税收入管理、会计监督、政府采购等关键领域,紧盯关键人,把牢关键环节,有效防范廉政风险,确保财政干部政治生命和财政资金管理“两个安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祁阳市紧握财政“算盘”,不断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做加法”,补齐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推动公共服务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全面推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原载《湖南日报》2023年3月6日15版
稿件链接:
一审:王柯沣
二审:严万达
三审:戴 勤
[责编:王柯沣]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