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拼命”读书,人类却在玩手机?上海这个“网红”书院引申出的探讨 -凯发平台

机器人“拼命”读书,人类却在玩手机?上海这个“网红”书院引申出的探讨

[来源:上观新闻] 2023-03-06 16:15:45

不再纠结于“图书馆有流量”到底好不好、对不对的讨论。

截至2月底,年初正式运营的徐家汇书院已迎来超过18.7万人次到馆。而在最近,书院一楼的户外连廊新开辟了一排智能借阅柜,480格书柜一半用于智能还书,一半用于智能借书,不用预约入馆也能24小时获取徐汇区图书馆的借阅服务。

徐家汇书院人气居高不下的同时,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阅读习惯和城市地标相关的问题也由此延伸开。chatgpt可以代替人类思考吗?机器人比人类读书都读得多吗?公共图书馆成为“网红打卡地”,如何看待其中的“利与弊”?在近日举行的徐汇区“汇讲坛”上,与互联网和科技相关的一系列讨论,围绕徐家汇书院展开。

没想到,图书馆也能人山人海

“来徐家汇书院的人群有两类,看书的和不看书的……这中间就出现了一种张力。”在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看来,“书”和“院”分别吸引了两个群体,为“读书”而来的阅读者,和为了书院的建筑空间来拍照、游览的打卡者。

而即便在徐家汇书院这样有独特阅读氛围的公共图书馆,很多人刚走进来,一时半会还难以放下手机。“手机逐渐成为人们手上的延展‘器官’,当人类都在看手机时,机器人却在拼命读书。”吴冠军认为,当人类的注意力被手机、短视频和碎片化阅读所占据,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书籍、阅读和知识之间的关系。“理论上,chatgpt可以阅读完一座图书馆所有的藏书。”

徐家汇书院开业以来的运营数据透露了另一种现象。在读者和网友为书院起的众多“昵称”中,徐汇区图书馆馆长房芸芳最偏爱“阅光宝盒”这个称呼。让她和同事万万没想到的是,书院开业的第一个周末就迎来了颇具挑战的“发光时刻”,单日人流量超过7000人次,场馆外出现了世博会时的蛇形队伍,馆内瞬时人流多次达到预警值……“人山人海的图书馆”,在流金淌银的徐家汇出现了。

1月15日,上海下了2023年的第一场雪。而就在这天,徐家汇书院举办了以“穿越都市 邂逅文脉”为主题的阅读马拉松和定向活动。参与者们坐在书院中庭的“海上书桌”前,在一小时内阅读了《中西邂逅徐家汇》,并聆听了该书作者苏智良的分享。而就是上海一年中天气最冷的这一个月里,徐家汇书院接待了近10万人次的读者,其中办理读者证的有2000多人。

要知道,疫情前徐汇区图书馆一年的读者证办理量不到3000人。徐家汇书院开业一个月新吸纳的“持证读者”,就接近此前一年的总和。

就在她进行分享时,徐家汇书院的公共广播忽然响起,插播了一则寻人启事:一位小朋友与家长走散了。“大家一定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帮小朋友找家长的广播。”房芸芳的温馨提示背后,是徐家汇书院面向全人群、全年龄层的运营定位。

而今,开业已满2个月的徐家汇书院引入了不少读者期盼已久的服务功能。房芸芳介绍,目前书院面向读者的工作人员有20余人,加上幕后团队,整个徐汇区图书馆约有50名工作人员。最近,书院又迎来一批“新员工”,它们被亲切地称为“机器人一家”。其中,像“爸爸”一样的“大力士”是送书机器人,细致耐心的“妈妈”是图书盘点机器人,会笑眯眯与读者打招呼的“徐小图”是导览机器人——能带读者找到心驰神往的藏书,也能帮忙找到厕所。

不止有“网红”阳台,还有建筑中的“对偶”

徐家汇书院开业不久,二楼和三楼朝北的阳台就迅速成为“网红”。尤其是二楼阳台还带有单独向外凸出的一座迷你露台,由黑色金属栏杆围拢而成,在书院外墙一众浅色的廊柱中,犹如莎翁笔下的“罗密欧阳台”,引来人们争相在此凹造型、拍照打卡。“网红阳台”,让徐家汇书院迅速陷入了“图书馆‘网红化’”的讨论。

这就要提到徐家汇书院内部空间的设计者,建筑设计师俞挺。“我设计的几乎每家书店都很‘网红’。”这番自我介绍有他的底气。松江钟书阁、思南书局·诗歌店、上海中心朵云书院的空间设计均出自他之手,被称为“最美地铁站”的轨交15号线吴中路站、嘉定“八分园”也来自他的创作。让他声名鹊起的则是《梦想改造家》中“水塔之家”的改造。

一些网友认为,书院充斥着拍照打卡的人群,破坏了图书馆应有的宁静。对此俞挺认为,当下书店、图书馆的设计,确实需要考虑到“不经常读书”的群体。“仅仅依赖原有的阅读群体,书店、图书馆的运营可能会比较艰难。”

在选址上,徐家汇书院已经坐拥徐家汇源景区和徐家汇商圈的最佳位置,不愁人流导入。而若能通过空间设计、功能设置和内容运营,让更多的人走进知识的殿堂,“网红”与否就不再是讨论的重点。“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肯定希望把好书与更多的人分享。”俞挺说。

在书院周边,徐家汇教堂近在咫尺,不远处就是在建中的徐家汇中心,古今交融的氛围让书院周边颇有“赛博朋克”的既视感。这也是为何俞挺选择在徐家汇书院统一的廊柱式外立面中,穿插唯一一个小型露台,既不破坏建筑的整体美感,又让人站上露台就有凌空于教堂广场花园之上的体验,实现一座当代图书馆与一栋文物保护建筑的文化联结。

而在书院内部,俞挺以中国文学独特的修辞手法“对偶”为灵感,引入古罗马公共建筑中常见的“巴西利卡”形式,在挑高的中庭设置了东西对称的空间排布,以一楼大厅的“海上书桌”为中轴线,八个主题阅读空间两两相对分布在中庭两侧。

在俞挺看来,他与书院整体建筑的设计师大卫·奇普菲尔德就如同中西建筑理念的不同代表,这恰好与徐家汇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底蕴相呼应,也带来了更多空间细节的对比。如,书院外墙是素雅的浅色,于是内部灯光就以暖色为主;书院中庭的“巴西利卡”风格偏西式,因此放置了一座等比例的土山湾牌楼模型,彰显徐家汇土山湾地区在工艺美术、文化和教育领域的突出贡献。

“我们用3d打印技术诠释土山湾牌楼,并将这个现代科技造就的传统建筑模型放置在‘巴西利卡’中,实现中西建筑语言的融合和表里统一。”俞挺说。而就在这一个个相照应的设计细节中,书院的空间也一步步实现了“对偶”。

在“闲逛”中找到兴趣所在

除了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读者来到徐家汇书院,最直观感受到的就是图书陈列与展厅布局的不同。

刚开馆时,经常有读者询问工作人员“把书借回家要钱吗”,也有人看中了一本书后提出“我能买回家吗”。这也是为何徐家汇书院有许多图书馆中鲜见,在文博展览中才会出现元素。例如8个不同阅读主题的“光盒空间”,封面朝外摆放的图书、与书籍同架展示的建筑模型、历史照片等等。

“希望这里不只是一座图书馆,更是一个文化地标,既搜集藏书,也有更广泛的教育传播功能。”房芸芳说。

设计这些展陈巧思的是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策展人黄若谷,而她本人就是徐汇区图书馆的一名老读者。三年多前的一天,她骑车背着10多本书前往南丹路上的徐图旧址打算还书,发现图书馆竟然“关门”了,很是失落,“感觉少了一个根据地。”而当得知自己将为徐家汇书院策展时,她兴奋地形容“仿佛人生的曙光来临了”。

回归策展人的理性,考虑到书院更广泛的文化地标功能,她没有按照以往“直奔书架找书”的概念设计徐家汇书院的图书展陈,甚至没有一般展览中常见的“序厅”“主标题”等动线节奏,而是引导读者在“闲逛”中找到感兴趣的书籍和知识领域。

在图书馆学固有的分类方式外,黄若谷为各个书架设定了展示逻辑。比如陈列博物学、气象学著作的书架,标题是“我的好奇心能装下一个宇宙”,因为这里还摆放了徐家汇观象台的照片,从这个毗邻徐家汇书院、能看到星辰大海的历史场景出发,延伸出与之相关的学科文献和推荐书籍。

另一个与天文学有关的书架,则着重陈列徐光启以及哥白尼、伽利略等中西方天文学家的相关著作,展现中国古代的星图、历法演变,以及徐光启引入西方天文学知识后,提升节气测算精度,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式从“平气法”改为“定气法”的转变。“同样是天文学领域,支撑两个书架背后的衍生知识却全然不同,为读者提供了解徐汇深厚历史文脉的不同窗口。”黄若谷说。

从看似大隐隐于市的素雅外观,到起承转合颇为丰富的内部空间,再到蕴含巧思的展陈逻辑,回到关于徐家汇书院变“网红”的探讨,吴冠军提出了一则观点,或许能让人们不再纠结于“图书馆有流量”到底好不好、对不对的讨论。

“美好的书院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柴米油盐之余能恣意获取知识、内心得到提炼和升华的场所。既然没有一个人是孤岛,那么多一些让人们与知识互动、与历史对话、彼此形成连接的美好空间,何乐而不为。”

[责编:宁静]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