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7 21:02:45
湖南著名美术理论家陈慰民先生于2023年1月6日21时48分逝世,享年83岁。
陈慰民,画家、美术史论家,湖南益阳人,1940年出生。1958年至1963年先后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和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本科毕业。美术史论受教于金维诺、王逊、王琦、唐兰、宿白、阎文儒、喻伟超等;中国画研习师从李可染、李苦禅、刘凌沧、吴作人等。1963年至1980年进入湖南省博物馆和省文管会工作。
曾参加马王堆发掘与研究、湖北江陵楚都纪南城考古会战担任湖南队领队、主持长沙新火车站考古发掘工作、全国文物博物干部培训班担任中国美术史、艺术品鉴赏等课程。1980年以后调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担任美术史论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参加过教育部组织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工作。
论文有《新发现的长沙战国楚墓帛画》《丰富多彩的汉初帛画》《“结壳”和“化蛾”—艺术风格漫笔》《墨华之极成梦境》《为建树我国素描学而探索》《根深叶茂于斯为盛——浅识中国工笔画和它的现状》等五十余篇。参与撰写与独立撰写《中学生百科辞典——美术篇》《高中教材:美术欣赏》《美苑文集》《设计概论》《湖南考古三十年》等著作。
其绘画作品内涵深厚,雄浑厚重,博采众长,个性鲜明,多次参加省内外展览与拍卖,为收藏者钟爱。
历任湖南省美协常务理事、湖南省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湖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湖南省美术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湖南省收藏协会书画委员会主任、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美术研究院副院长、湖南中国画学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新发现的长沙战国楚墓帛画
陈慰民
1942年9月,在长沙市城东南子弹车的楚墓中因盗掘出土了一件珍贵的文物《缯书》,后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了。1973年5月,湖南省博物馆又对这座墓葬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和清理,除全面弄清了墓的形制、棺椁情况外,还获得了一些重要文物,其中最可喜的收获是发现了一件稀有的艺术珍品《人物御龙帛画》。
这幅帛画是细绢地,呈长方形,长37.5厘米,宽28厘米,右边和下边未加缝初。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整个画幅因年久布呈棕色。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面,画面向上。
画的正中为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略呈一舟形。在龙尾上部站着一鹤,圆目长喙,昂首仰天。人头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幅左下角为一鲤鱼。画幅中舆盖飘带、人物衣着飘带和龙颈所系缰绳飘带拂动方向一致,都是由左向右,表现了风动的方向,反映了画家状物的细致精确。而所绘图像,除鹤首向右上方外,其余人、龙、鱼都是朝向左方。表现了行进的方向。整个帛画的内容应为乘龙升天的形象,反映了战国时盛行的神仙思想。
现试释于下:
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神都可 以乘龙到天上去或者遨游太空。《楚辞》中提到龙的地方比比皆是。屈原《九歌》中的诸神上天下地都是乘龙,如大司命是“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湘君是“驾飞龙兮北征,遭吾道兮洞庭”,东君是“驾龙(舟)分乘雷,载云旗兮委蛇”。屈原在幻想超脱尘世、灵魂升天时也是借助于飞龙驮载。“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分瑶之圃。”(《九章 •涉江》)可见,龙,几千年来是我国神话传说中最大的神物。
帛画中龙不作腾云驾雾、高扬在天之状,而画作舟形,似是在御风扬波,这应与古代人想象的神仙世界有一定的关系。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多在海中,因此求仙登天必须经过沧海。何以为渡 ? 一般的船不能胜此重任,只得以龙为舟。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在南方吴楚一带流行了数千年的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中考证了其起源,认为比屈原的时代早得多,是后人为了表示对屈原的纪念,才把这古老的习俗附会到这位诗人身上去了。鹤,中国古代传说也赋予了它极大的灵性。“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 古代把鹤认作长寿的祥禽。同时,古代传说中又有许多乘鹤或驾鹤的故事。人们称仙人乘的车叫鹤驭、鹤驾,刘向《九叹·远游》中有“驾鸾凤以上游兮,从玄鹤与鹪明。孔鸟飞而送迎兮,腾群鹤于遥光”的诗句。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即有与这幅帛画所绘极相似的鹤的形象,同是长颈高足,仰首而鸣,马王堆一号汉墓彩绘漆棺上也有仙人乘鹤在云气中飞腾的画图。这些文献和实物虽然时代稍晚,但可证明在古代的传说中鹤常被视作高踞于天国之中并供神人骑乘的神鸟。鲤鱼,揣测其用意:鲤 鱼是水中生物,用以表示龙是在江河湖海中翔游。
因此,帛画上龙、鹤、鲤或都是表示成仙登天的思想,它们紧紧地围绕主题互相补充着发挥作用。处于画面中心位置的是人物。其神情潇洒自若,身材修长,高冠长袍,腰间佩长剑。这种装束就好像是屈原一些诗句的图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涉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有人在注释《楚辞》时释“切云”为冠名,言其高大,那么这画中人所戴即应是这种“切云冠”了。
这座墓清理时尸骨完整,是男性。据说在三十多年前盗掘时曾出土了一柄铜剑,形状与画中人物所佩相似。考虑到这幅帛画在当时是作“引魂升天”一类的用途,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上老妪与出土尸体 形象相似的情况看,判断这幅画上人物是墓主人形象,应该不算穿凿吧。再看画上人物的装束和墓的棺椁 (一椁两棺) 制度,可以推测其身份是大夫一级的贵族。
战国时期的楚国是巫风特别盛行的地方。“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这个事实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反映,三十多年前在此墓中出土的《缯书》和稍后在长沙陈家大山发现的《晚周帛画》更提供了可信的物证。
这幅帛画与《晚周帛画》时代大体相当,从共存的器物组合判断,应是战国中期的作品。《晚周帛画》画了一个两手作合掌状的细腰女子,还有代表吉祥的凤和战胜灾难的夔,而这幅帛画则画了男子驾龙升天。两画应是同一时代的姊妹篇。两幅画中人物无论就形象的塑造和人体部位比例来说,把握得都相当准确,技巧已相当成熟。只是《晚周帛画》在技法上还相当古拙,且装饰味浓,而这幅帛画用笔是单线勾勒,线条云流风动,相当潇洒,毫不显得板滞,若非长期艺术实践积累,绝不能达到如此的水平。设色为平涂和渲染兼用。画中人物略施彩色,龙、鹤、舆盖基本上用白描,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这种画法的最早的一件作品。因此,这幅帛画的出土,为先秦美术史的研究增添了非常珍贵的资料,是我国灿烂丰富的艺术遗产中的一件稀有的瑰宝。
(原文载《文物》杂志 1973 年第 7 期)
陈慰民绘画作品
(一审:刘铮铮 二审:吴希 三审:朱文硕)
责编:吴希
[编辑:吴希]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