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0 15:48:54
“二月二,龙抬头”。打记事起,农历二月二,就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或许是那时日子清苦,而到了二月二,就能吃上又薄又香的春饼了。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吃春饼的习俗确有一个传说。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温暖的春光和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龙实际是没有的,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的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于是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二月二既是“龙抬头”之日,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而我们这里,多食用春饼。这里面所寄予的是农家人期盼丰收、期盼美好的希冀。
——题记
东北家庭的春饼套餐
(一)
春卷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崔寔的《四民月令》中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在唐代,每逢立春这一天,无论贫富贵贱,人们都要吃卷着新鲜蔬菜的薄饼以迎春祈福,称之为“咬春”。而唐代的皇宫中则将汉代的“五辛盘”的传统,改造成了送“春盘”。
那么,什么是“五辛盘”和“春盘”呢?“五辛盘”是在东汉、魏晋时期,人们在元旦之日有食用“五辛盘”的风俗,其意在于“尝新”。据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中记载:“元日造五辛盘,……,五辛所以发五脏气,即葱、蒜、韭菜、芸苔(油菜)、胡荽(香菜)是也”。唐代成都名医咎殷的《食医心镜》中也说:“食五辛以辟厉气”。到了唐代,唐朝将这一习俗移植到了“立春”的前一日,皇帝命人在这一天将糖果、水果、蔬菜和薄饼放在盘子中,与酒一起赐给大臣,以示迎春和祝福之意,这被称为“春盘”。于是立春前送“春盘”被老百姓纷纷效仿。第二天,也就是立春这天,人们会把“春盘”里的蔬菜卷入薄饼中吃掉,称为“咬春盘”,这也含有迎春纳福之意。
不过,唐朝的人们,卷入春卷中的蔬菜主要是以生食的“芦菔(萝卜)”、“生菜(苦苣、莴苣、白苣之类)”为主,再配以“五辛”和酱醋食用。唐代《四时宝镜》中记载:“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的《立春诗》中就有:“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到了宋朝,食用春卷的时间虽然多在立春这天,但已经不完全固定了,同时还出现了新的春卷品种——炸春卷。据说,当时福州有个书生,日夜废寝忘食的读书,所以三餐无时。他的妻子十分心疼,虽然多次规劝也没用,于是就用肉末、蔬菜和豆腐等物做成馅料,用米粉皮(后改成面粉)包成卷形炸制,制成了既能当饭,又能当菜的炸春卷以供丈夫食用。后来这种炸春卷也流行各地,宋代蔡襄写诗称赞的:“春盘食菜思三九”中的春卷,就是这种炸春卷。
到了清代,除了炸春卷,烙制的春卷也有了变化,尤其是其卷菜的种类增多了,它既可以卷凉拌的生菜,也可以卷炒菜,这和我们现在吃春卷已经基本相同了。同时,人们食用春卷的时间也更加自由,据李家瑞的《北平风俗类征·岁时》中记载:“是春月,……,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种)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而食之”。在农历二月初二,这是我国民间所说的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也要吃春卷,名曰“吃龙鳞”。
(二)
做春卷是很有讲究的。初春时节,那时我们常常在这气温转暖之际,趁着一缕阳光照耀,提着小小菜篮子,来到周边的田野、杂地上,认真寻找起包春卷的搭配——荠菜。荠菜熬过冬天来到春天,生长的细细嫩嫩的,很招人喜爱,它迎着初春的阳光,披着整夜的露水,伸着腰抬着头,欢快地成长着,当然它也为我们春天后的采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荠菜站立在杂草丛中,伸展在田野杂地,灰紫色的叶子郁郁葱葱,让人一眼瞧上,赏心悦目,但寻找它采摘它,确实还要花一番功夫的。这也是我们儿时很向往也很留念的开春大事,算是新年开春的第一次野外劳动,欢快愉悦地去,高兴劳累地回,提篮劳作的辛劳,换作收获颇丰的欢快,组合成了一幅初春的和美画卷,不管是看起来还是忆起来都让上我们感觉入心,心境绝妙。采摘下来的荠菜,青嫩清香,洗净后配以韭菜之类,加入肉丝、韭菜、笋干、香干、胡萝卜丝和些许难得的虾米等,成为了春卷的内馅,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三尺,很有吸引力,更是让人将对美好的期盼寄托在春卷上。
包春卷也是十分讲究的。母亲告诉我,春卷皮买回来后,要一张一张撕开摊平重新平铺排在盘上,并用干净的湿润的纱布罩上,以免水分蒸发与相互粘住,待炒好的春卷馅料上桌后才开始起包。首先是要把馅料挟上平铺在春卷皮上,按春卷皮的宽度适当拉长摊均,然后将春卷皮按三分一平面对折包住春卷馅,面皮两侧按入折皮中,横位顺着卷起,不留缺口,这样包出来的春卷不易散落,外观漂亮,色香味俱全,意味着包住春天,包住运气,包住团圆,包住了幸福。之后平铺在盘里,待一家人食用。
王千秋在《点绛唇》中这样写道,“何处春来,试烦君向盘中看。韭黄犹短。玉指呵寒翦。犀箸调匀,更为双双卷。情何限。怕寒须暖。先酌黄金盏”,这是讲究它的色香味及食用的方法,当然还有穿越着人间的情愫。我从小到大吃着春饼,深深地感悟到了,父母亲、老一辈让我们越来越明白了南方的温柔水乡,每一细味都需细细品咂,触天地之味于其中,吃的是美,品的是人生的哲学,在享受味道强烈冲击的快感之时,生活才富有韵味。嘈杂才是蓬勃,遐想才是理想,期盼就是方向,这就是一副热闹的人间景象,也是冬去春来的一个向往、憧憬和追求,吃着春饼,便会深刻领悟冬天来了春天就不远了这样一个哲理。
(三)
每当我们围在一起吃春卷的时候,想起了中国的历史,想起的千年中国的食谱、美食,想起了父亲、母亲的笑容与爱意,想起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想起了春暖花开四季如春的大地,想起这草长莺飞温暖温和的往事……这样一种长长的绵绵的深深的情结、乐趣、思念、情谊、感恩,带着一串串精神、文化、心灵、哲理等的思维、实践的链接,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意犹未尽、细水长流、憧憬未来。
我喜欢用味道去记忆过去的一些人与事,或许味蕾也是有情的,一丝细味就可以唤起、蕴含着一个深厚世界的深深回忆,这或许也是一个人的原动力,也许是根植于血液中的乡土、家庭、亲情情结,寄托在那一缕永不停歇的炊烟、或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小菜上,这样一种情愫在阳光下绽放光芒,在风雨中经久不息,在记忆中穿越时空,与寻常人家的喜怒哀乐黏在一起,那种千百年来追求的安稳与平静的生活的大众向往,在我们后期成长的历程中,依样滋润我们生命的根须,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呼回羁旅的游子,哪怕跨越时空隔空追述历史,皆可红线相牵,心心相映。蓦然回首,我们还是时不时忆起春卷这样一道普通百姓家的菜,把记忆与追求定格在前进道路上的某一支点上。这其实就是人类用温情与勤劳描绘在天地间的一幅图腾,既朦胧又现实,既久远又可及,像春卷一样普通但却又绝对不平凡。
这就是养育我的味道,浓郁、相逢、柔和、相互关爱,食物和佐料的味道和谐的聚在一块,肉与菜相拥,形成了一种新组合,构建了一派新格局。正是这样民间饮食习惯,塑造了我们柔情、豪迈、健朗、剔透的性格,乃至生生息息、世世相承的大意境,真可谓是“最喜溪头青荠菜,春来花白味芬芳。一朝惜玉将她卷,入腹开怀沁馨香”,它注入了生机勃勃,它铸成的强劲力量,它释放了文明基因,让我们懂得历史真谛,明白了生活哲理,它让大伙有了大气豪迈的姿态,也让人们拥有情有独钟的细腻……。春卷,小小的食物,绵绵的记忆,长长的勾勒,永远的铭记,这就是那久久难以忘怀的最初的春意,它让人善美,让人怀想,让人和睦,让人团结,让人矢志,让人奋进,或许这样的初心就是人性中最真诚、最善良的,也是最值得景仰、传承的……
人生如季,就把惊蛰情起,夏末离别,霜降的淡忘,立冬的等待,初春记忆一一回顾,在经年之后,重温经历,那如花的记忆、那墨的余香总让人流连忘返,带着春天的花香,知了的鸣唱,校园的歌曲,成长的烦恼,家庭的恩爱,一路走来,高歌远去。
站在新起点上,欣喜今年的春节又听到久违的爆竹声,传统回归,民俗存留,犹如又食到新年酣畅锁眼喷香的春卷,由衷地感受到这确实小而伟大、平凡而又高尚的承载,这些确实是我们世代发展的根。有人说“冬天是白色王国里的诗人和哲学家”,那么“春天则是不愿醒来的梦境”,四季轮回,风景变幻,所有经历,皆为积蓄,让我们永远停留在历史进程中最鲜活的那一时刻,庚续缘由,勇毅前行,顺道无虞,皆得所愿,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在传承中构筑辉煌。
初春时节,万象更新,节庆潮中,依然包着春卷,浮想联翩,在喧腾的爆竹焰火声光中,深深怀念的执著追求的,便是让那有情有义的久远的味道融于血脉传承之中,天地有情,春卷有意,当我们站立年头迈步征程时,让我们彼此生命之中都更有那股暖意、春意和诗意,在我们勇毅奋斗中凝聚力量,奏生更多的民族与世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共同进步的共鸣曲。你好,春卷!
文/楚国良
作者系湘潭市委党校退休干部,四级调研员。曾连续6年被评为《湘潭日报》优秀通讯员,其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特产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县域经济报》、《领导科学》等权威报刊上发表。先后主编或参编《晓霞之子》、《今日梅林》、《青山文史》、《响塘文史》和《云湖文史》等多个乡镇文史资料。
责编:何婷
[编辑:何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