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之门 ——观齐白石画展,感创造力源泉 -凯发平台

大匠之门 ——观齐白石画展,感创造力源泉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2023-03-01 17:36:13


魏颖

2023年1月10日--4月10日,湖南美术馆举办“客中月光照家山”,不仅展出了北京画院珍藏的齐白石绘画、书法、篆刻等140余件原作精品,还开辟了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沉浸展提取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精华,通过ar数字技术立体呈现,观众仿佛置身在齐白石的艺术世界中,体验竹影婆娑、鱼虾游弋、雏鸡嬉戏。随着影像循序渐进的变化,齐白石笔下的一幅幅绚丽多彩、充满动感的春夏秋冬的画卷轮番上阵,令观众叹为观止。

齐白石(1864-1957),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一个贫苦家庭,早年做“粗木作”,后拜雕花木匠为师,改为“细木作”。少年时代的齐白石家里穷得买不起油,夜里就点燃松枝读书学画。同一些艺术家相比,齐白石走上艺术道路比较独特,他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也没有受过正规的科班教育,属于典型的白手起家,自学成才。像黄宾虹、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丰子恺等艺术家,他们多有深厚的家学渊源,自幼受过良好教育,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得遇名师指点,很快进入上流艺术圈子。齐白石迥然于这些艺术家,几乎完全是靠自我摸索,勤奋自修,终成独树一帜的艺术大匠。

难道齐白石的成功纯粹是天赋异禀吗?其非凡创造力源泉何在?特别是,他何以能在耄耋之年仍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将其艺术提升到炉火纯青的化境?此次展览不仅让齐白石的精彩纷呈的墨宝真迹在湖南美术馆登堂亮相,而且通过动画片,沉浸展等方式生动表现了齐白石的艺术世界,介绍了齐白石从一位乡村木工成长为艺术大匠的励志历程。

一、 创造,是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齐白石画的虾已走进千家万户,在很多家庭的洗脸盆、搪瓷缸、汤碗,还有各式各样的摆件上都有齐白石的虾。齐白石画的虾妙不可言,其透明的质感和灵动的姿态堪称独步,曾有朋友问齐白石,为什么虾子画得这么像,是向谁学的呢?齐白石回答说:“家园小池水清见底,常看虾游,变动无穷,不独专能似。余既画此以后,人或能似,未画以前不闻有也。”齐白石的家乡,山清水秀,尤其是杏子坞、星斗塘一带,塘连着塘,活蹦乱跳的小虾随处可见。齐白石从小便在池塘、禾田里和虾子玩耍,虾子的一举一动,一须一爪,齐白石都了然于心,胸中有“虾”,师法造化,才使齐白石成为画虾的高手。

在画虾的笔墨生涯中,齐白石悟出要描绘虾子的动态之美不能单单追求形似,还需要形神兼备。展览以动画片的形式直观表现了齐白石的画虾三变——从起初画虾的重在形似,到六十岁以后虾子的用墨浓淡变化,精神气足,到八十岁以后,齐白石笔下的虾子笔墨更加精炼,以一笔浓墨点虾头,形神俱似。展览还特意将齐白石27岁画的虾与他88岁画的虾陈列在一处,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齐白石笔下虾子体貌神态从呆板凝重到灵动活泼的变化,以及艺术风格意趣的升华。在这个升华的过程中,齐白石不仅对虾子的形体部位进行了取舍决断,而且在墨色、笔痕和构图上都有很大的改变。显然,齐白石后期的虾戏图画面更加简逸、洒脱,虾子也更加栩栩如生,情趣盎然。虽然齐白石只画游虾不画水,却能使人看到水,闻到水的清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创造,就是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观摩了齐白石六十年来虾戏图的变化,我由衷感慨,即便是像齐白石这样的天才,也并非凭一朝一夕的灵感将小小的虾子一蹴而就,便成为他画虾的套路,而是在几十年的精益求精中将同一形象反复画,在用心揣摩、不断变化中使笔下的虾戏图日臻完美,成为世界一绝。

二、 创造,是热爱大自然的故土情结

此次展览的主题为“客中月光照家山”,源于齐白石本人的一方印章“客中月光亦照家山”。对齐白石而言,不在家乡就是客,1917年,为避兵匪之乱,齐白石远赴北京,不想以后的40年,他就主要在北京度过,但他无时无刻不思念湖南湘潭的老家。展览通过“中国长沙湘潭人”“桃花潭水深如许”“万里乡山有路通”“各有本心忘不得”四个板块,叙述了齐白石对家乡这方热土的思念与热爱。

驻足在齐白石生前所作的“葫芦小鸡”“老鼠偷油”“莲蓬蜻蜓”“喜上梅梢”“寿桃”“柴耙”“送学图”等画作前,质朴而鲜活的乡村情趣扑面而来。特别在“葫芦小鸡”图上还题有齐白石书写的“昨夜梦还家山所见”,让人深切感受满纸所洋溢的思乡之情。

因为热爱自己的家乡,推而广之,齐白石也热爱自己的祖国。1902--1926,年近四十的齐白石开始离乡出游,五出五归,为的是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在游历中求进境。五出五归之后,齐白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语言。此番展出的“借山图”为一组中国风景图,有祝融峰、洞庭君山、滕王阁、雁塔坡、独秀峰、华岳三峰等,来自齐白石对出游途中真实山水的写生稿和印象。

齐白石的故土情结也是他一生创作的动力源泉。他立志“为万虫写照,为白鸟传神”,所画的蜻蜓、蝈蝈、螳螂、蟋蟀、蚂蚱、小鱼、小虾、雏鸡、喜鹊、八哥、鹌鹑等小动物无不洋溢着乡村野趣,灵动得仿佛要破纸而出。难登大雅之堂的草虫是一般文人画家不屑的题材,在齐白石的艺术世界里,这些草虫却成为了整幅画作的主角或画龙点睛之笔。齐白石之所以能将草虫描绘得玲珑剔透、富有神韵,其羽翅的透明感,姿态的活泼生动,无人能出其右,也仰仗他满怀赤子之心对家乡田园生活的惦念,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 创造,是不懈地超越自我

展览还介绍了齐白石的“衰年变法”。齐白石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他在《自述》中谈到:“我在四十岁以前,没有出过远门,来来往往,都在湘潭附近各地。”湖南人敢为人先、勤劳坚韧、求新图变、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深深烙入齐白石的血脉。

1919年春天,齐白石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一个月后,“五四”运动爆发了,面对纷乱的时局,齐白石选择闭门谢客,安安静静地作画。在京城,齐白石有幸结识了陈师曾,两人惺惺相惜。陈师曾评价齐白石的画格虽高,却还有不甚精湛之处,劝勉齐白石不要步趋他人,要自创风格。

在陈师曾的鼓励下,齐白石做出了衰年变法的重大抉择:“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齐白石明白,倘若沿着以前追求形似的路子走,他可以驾轻就熟,凭借几十年练就的娴熟的技法技艺,养家糊口应该不成问题;若是改变以前的艺术风格或彻底革新,就他现在的年纪,好比生命到了暮年时段的蟒蛇,要蜕去一身老皮一般痛苦,而且变法后还不一定会赢得新老顾客的认同。但艺术的道路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要超越自我,追求“超凡之趣”,就不得不置于死地而后生。齐白石立下了“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誓言,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

变则通,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变法期间,齐白石悟万物之变,感天地之情,将明清及近代画家的笔墨加以提炼,经过长达十年的苦苦摸索,他的艺术风格出现了质的飞跃:工、写结合的花鸟画模式已然形成,简练、风趣、平朴的大写意人物画已臻成熟,并在书法、篆刻方面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风格而成为一代大师。

看完展览,在回来的路上,我的耳畔犹回想齐白石在《自述》的开篇说的第一句话:“穷人家的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若登天。”齐白石,这位在湖南“穷窝子”里生长大的孩子,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却凭借创造力的翅膀“登天”了,从一位木匠成长为中国近现代艺坛上耕耘时间最长,作品最多,国内外声名显赫的艺术巨匠。齐白石的成功,也是生命的创造力得到极大开发的成功,或许,每一位聪明的孩子,倘若能将自己的创造力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在自己心心念念的领域坚持不懈地努力,也能成为各行各业里技艺超群、独领风骚的大匠。

(作者系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刘瀚潞]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