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2 16:17:49
“非遗”新春集市,是今年湘潭春节期间闪亮登场的精彩。伴随着喜庆的锣鼓声,大红灯笼的映衬下,人海簇拥喝彩声中,火龙舞、油纸伞、高跷巡游、巫家拳、皮影戏……把湘潭人民的舒怀笑脸,再次春风荡漾,也足足地把湘潭的魅力,在央视,在大报,在网媒,在无数无数的手机屏,足够的显摆、霸道了一番。
新年正月,湘潭非遗新春集市在盘龙大观园开市。龙灯、狮灯、彩船蚌壳戏、踩高跷、地花鼓戏,以一字型队伍缓缓走来,这种热闹场景,让我勾起儿时的记忆,回味着老湘潭的味道。一早同事就发信息,自豪的告诉我,孙子也是高跷队的一员,这让我格外的寻找着熟悉的身影,平均年龄只有11岁的高跷队队员踩着近两米高的高跷,扮成仙姑、状元、武生等角色,边走边演绎《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故事,有模有样,成熟自然。国家级非遗项目巫家拳传承人颜亮鸣带着弟子,展现巫家拳的步法、拳路、棍法。省级非遗项目吴氏祖孙纸影戏表演《天官赐福》等经典剧目,观众还能跟着非遗传承人一起互动表演纸影戏。在非遗项目展示区,一排排火红的灯笼,悬挂着谜语,引来大家争相参与猜灯谜、赢彩头。 一家家老老小小的市民,欢欢喜喜的猜灯谜,领奖品,高兴的劲儿,在于讨了吉祥的兆头。
舞龙舞狮队是集市里流动的欢喜,一路把喜庆洋洋的气氛传递给在场所有观众。压轴出场的省级非遗项目——湘潭火龙舞,把气氛推向更加热烈,“火龙舞”以故事形式穿插、跳跃、翻滚,表演了“打扭丝”、“摇钱树”等传统故事。主办部门介绍说,这个“火龙舞"非遗项目的“复活",经历了凤凰涅槃的历程。湘潭火龙舞是流传于岳塘区竹埠村一带的特色龙舞,已有140多年历史,2016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然而,湘潭火龙舞在时代的潮流冲击下,也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曾一度停舞。近年来,为传承火龙舞,第七代传承人,龙把子尹国军从非遗文化进课堂入手,向学生传授表演技巧,找年轻人动员加入到舞龙队伍中来,才重新组织起火龙队伍,实现了星火不灭的梦想。
这边开园的同时,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的城乡也活动起来了。湘潭县在县城江湾广场搭起非遗大舞台,持续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石鼓、花石、中路铺等乡镇把唢呐、龙灯、皮影、油纸伞等大秀了一番。县城江湾广场,连日来,地方花古戏《刘海砍樵》等滚动演出;石鼓古镇,非遗的油纸伞,和楚楚动人的姑娘们在春风雨丝中的走秀,通过各种视频惊艳了许许多多的眼睛。曾经吹进中南海的欢乐青山唢呐,又在春风中陶醉倾听的人们。湘乡市虞唐高跷活动,流传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在复兴村和虞唐村,村民们兴高采烈地踩着高跷走上街头,以比高矮、比气势,比喝彩声,引得万人空巷。
湘潭山连大岳,水接潇湘,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湘潭,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6个省级“非遗”项目,在全省熠熠生辉。这些项目里,包括传统音乐、传统体育、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舞蹈等。青山唢呐,作为南派唢呐,最具湘楚情怀的代表,曾推选赴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人们称赞,“朝堂演兴衰,乌巷奏喜丧。”“紫竹灵身八孔吟,黄铜喇叭水晶心。悲忧喜乐倾情奏,戏吐红尘万象音。”2008年即成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潭巫家拳,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湘潭市继青山唢呐后的第二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巫家拳风格突出,拳理明晰,技击性强,湘潭是其开宗立派、流传核心区。创始人巫必达在清嘉庆年间隐逸于湘潭,将少林洪拳与养生功法“十六锭金”熔于一炉,创立了一种集打、练、养三位一体的刚柔并济的技法体系。湖湘大地的辛亥革命先驱黄兴、秋瑾、刘道一、刘揆一兄弟,都是巫家拳的练家。巫家拳在传承古老技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扬。2014年,代表性传承人颜亮鸣创编《巫家拳操》,将巫家拳融入日常的体育锻炼中,推广至青少年群体的课间操和体育课中,既强身健体,又颇具竞技性、表演性,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巫家拳的魅力。传承人颜亮鸣的弟子龙家根,还将巫家拳传播到了美国、荷兰等地,增强了国际文化交流,成为湘潭的一张国际名片。
湘潭的油纸伞,己有六百年传承。见过姑娘们撑着在舞台,在花间的走秀风采,也见一片片悬挂在会展、在广场的惊艳。早己不是单纯的雨具,而是一种文化、美艳、精艺的集中承载。及到有一天,我到过石鼓古镇的油纸伞厂里,一把经历了二十七道工艺,古色古香的油纸伞,展现在眼前,那种触碰精美的感觉,象面对一位神韵妩媚的少女。在一股扑面而来的特别的油墨香中,我拿着伞,轻轻地抚摸伞面,有点油滑,从伞柄到伞身、伞骨、伞帽,无不透着精致。撑开,象展开一只花蝴蝶,伞上的荷花图上,更有一种说不出的别致。“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诗意画境瞬间涌上心头。现在,石鼓古镇的油纸伞,不仅惊艳了坊间,扮靓了姑娘,而且把美和乡愁带到了大江南北,也兴旺了当地的企业,助推了产业的发展,成为村民致富的依托。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诞生于五千年中华历史进程的特殊文化形式,积淀了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劳动中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人文情怀,承载着中华儿女真实的思想内涵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在新世纪、新时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非遗的保护、传承、出新,有着新的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一些国、省级非遗项目出现后继无人,“失传”危机频显。发掘非遗,让非遗活起来,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急需。因为保护的脚步一旦停歇,突然来临的告别会令人痛惜。如何“激活”非遗文化,薪火相传,近年来,国家层面上从法律和政策上频繁出招,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得到根本性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倍加尊重、珍惜。湘潭的非遗项目,基本上都经历了频危、抢救、发掘、创新、弘扬的“激活”过程。今天的闪亮登场,前头定有数载的艰辛努力。八十五岁的纸影戏传承人吴升平,说起把在深圳就业多年的孙子吴渊,用心用情说服回来传承纸影戏的过程,总是那么感慨,那么充满成就感。
让非遗“活”起来,“激活”“非遗艺术”与“传承人”,让传统文化为地方文旅“点晴”,是非遗的价值再造。近年来,通过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电视节目、主题展会、设计文创产品等形式,使纸影文化,唢呐艺术、巫家拳等,俘获了不少年轻人的心,使非遗加上了时代的元素,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今年,在拥有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湘潭,选择“非遗”,作为春节文化的重头戏,无疑是独具慧眼的,真正把湘潭的非遗大大的火了一把。它不仅有红色文化的基因,更具有历史文化、地方文化的特点和独特魅力,人民群众的参与度高,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勾起游子的乡愁,提升湘潭的美誉度,激起一派祥和吉祥。湘潭非遗新春集市从正月十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展出国、省、市30多项非遗制作技艺和民俗活动,让市民们充足地感受到了浓厚的元宵氛围,浓浓的年味,一下把湘潭城乡的年味、春节气息提升到没有预料的空前热闹。
湘潭非遗,燃烧的是信仰和热爱,传承的是精神和文化,飞起来的是梦想和吉祥。
图文 / 涂婧
责编:何婷
[编辑:何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