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易俗河镇向东渠畔: 那景,那人…… -凯发平台

春游易俗河镇向东渠畔: 那景,那人……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2023-03-04 14:18:16


文丨楚国良

人生,就是一场旅途

而我,永远没有终点

我想翻过山川河流,走遍角角落落,

纵有风霜雨雪,不忘初心,

你问我为什么总在路上?

因为前方,有我的梦想!!!

3月1日上午,应湘潭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湘潭县洛口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郭国亮先生邀请,莲乡诗人唐蔚琦、郭继拔、吴伯早、刘敏、楚国良、雍上漫、马斌华一行造访湘潭县易俗河镇麦子石管区,感受湾东港向东渠两岸的风土人情,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人文之旅,游有所值,特此记之!

——题记

(一)

上午9时,我们在易俗河汽车站东门出发,沿易俗河开往梅市的班车路线,直奔我们此行的第一站一一易俗河镇石壁村。

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蜿蜒前行,在湘潭县易俗河镇靠近株洲的石壁村,会遇见一块壁立如削的大石块。黛色的石体掩映在苍翠的树荫里,又让它多了一丝神秘。晴空万里,苍穹之上蓝天白云格外耀眼,各种色彩相互呼应着,远看去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石壁”。

石壁,是一块天然石头。巨石长70余米、高30余米,其前面平行一条小溪垂直流入其右的一条大溪,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山水之奇观。关于“石壁”的由来,当地有这样的传说。一天晚上,天上的七仙女牵着神羊临风赏景,途经易俗河镇麦子石时,遇到一个村姑在河边浣纱。一番交谈得知,这名浣纱女是当地的“节妇”,为此仙女以羊赠之,这头仙羊顿时化成了石壁。“石壁村”的村名也因此而来。

隽秀的自然风光,总有直指人心的魅力。但自古以来,因为有了“人”,“景”便获得了穿越时空的力量,引得无数游人向往,石壁就是这样的一处景。

石壁,也是一个南宋名人,他叫胡颖。

据史料记载,胡颖(1208年-1272年),字叔献,因家住石壁旁,所以号“石壁”。生于南宋嘉定元年的胡颖,于绍定五年(1232年)中进士,先后在平江(苏州)、湖南、广东、广西等地任职,任知府、提点刑狱、提举常平、枢密都承旨、经略安抚使、节度转运使等职,人们也称他为“胡安抚”。他还有另一个与湘潭渊源颇深的身份——湖湘学派开创者胡宏的五世孙。

胡颖之所以出名,不仅仅因为他为官一方。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学者兼法学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行政及司法审判经验,并由此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系统性政治思想与法学思想。这些闪光的思想,在他所经历并撰写的司法审判案例中皆有体现,其中的很多案例成了宋人编著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一书中的经典。沈阳师范大学有一篇名为《胡石壁司法审判研究》的硕士论文,文章从司法审判实践入手,对《名公书判清明集》中胡石壁的判词进行梳理,以其为中心研究对象,并结合另外9位法官的判例,分别从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入手,对南宋司法审判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胡颖思想体系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胡颖与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文天祥也交情匪浅。文天祥十分赏识胡颖,胡颖去世后,他不仅写下《祭都丞胡石壁文》,还亲自来到石壁村土城湾(胡颖故居所在地)参加悼念,据光绪《湘潭县志·山水》记载,文天祥还曾到石壁一游。

而今,离石壁不远的胡颖故居仅存断壁残垣,徒留石壁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成为人们抚今追昔的寄托。

(二)

离开胡颖故居土城湾,我们此行的第二站一一甘霖寺。

湘潭甘霖寺自古为观音菩萨道场,出土有汉白玉碑多块,历史上几经兴废。2015年10月南岳南台寺德愿法师受四众弟子及当地政府礼请,发愿重修甘霖寺古观音道场,同年十二月奠基开始建设,于2016年12月一期工程天王殿、大雄宝殿完工,佛像登座,将于2018年5月13日(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佛像开光仪式,同时二期工程观音禅院奠基开工,发心恢复观音古道场,观音禅院设有观音殿、斋堂、寮房、禅堂、讲堂、方丈室、尊客寮等,总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

在晴暖了一个星期之后,雨,又一次如约而来,不仅润湿了空气,也料峭了温度。风,虽失去了往日的寒威,但吸进鼻孔的空气还是带着些微微的凉意。站在甘霖寺的观音禅院,放眼望去,远处土包似的的小山一座连着一座,一直连绵到天的尽头。山坡上稀稀落落的挺立着一些姿态不一的铁塔,张扬着刺破苍穹的欲望。坡与坡之间,星星点点的散落着几户人家,在雨雾的迷蒙中,显得特别的祥和。山下一小片刚刚苏醒的田地里平铺着几块黄中点绿的油菜,夹杂着三五片尚未拔节的麦苗和几口明镜似的水塘,恰似一幅尚未完成的水彩画。寺院门外,沿着山河岸边,一排高低不齐的杂枝乱树,不知何时已露出了些许淡淡的绿。几只不知名的小鸟在其间飞来跳去,隐约还能听见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

一切都是这样的随意,一切都是这样的自然,而就在这随意与自然中,春,已经悄悄的来了……

(三)

参观完甘霖寺,我们便驱车前往我们此行的第三站,位于湾东港向东渠上方的马家河黎氏祠堂旧址考察。

湘江流到株洲,遇上了蜿蜒起伏的山冈,被迫绕向西边方向流淌了几十里,山冈纵横间有一条河港,当地人称马家河。沿水而生的,还有一条马家河古街,在水运发达的旧时,这里的商贸曾盛极一时。

据株洲市地名首席专家彭雪开研究,马家河老街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街长300多米。

马家河又名马下河、马霞河,关于这地名的由来,相传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溯湘江,船行至雷打岭附近,正德皇帝离船上岸,御马下船后便直奔江边畅饮。当时这里是繁忙码头,人流穿梭,难得见一高头骏马饮水湘江,皆惊呼“马下河了”,“马下河”变成了这个码头的名字,后来又演变成了“马家河”。

无论民间传说是否属实,但清朝同治年间,“马家河”便成了这里的官方地名。

老街最古老的建筑,大抵是街正中的一清代祠堂——“黎家祠堂”。

株洲马家河黎家祠堂建于1838年(戊戌年、清道光18年),距今将近有200年的历史了。由当时最有名的黎樾桥先生,策划建成祠堂。当时黎家在湖南一带,特别是湘潭,是非常有名的望族。湘潭有句话:“先发黎,后发罗,黎罗一样多。”黎氏当时有两支人,一支在湘潭中路铺,一支在株洲马家河。两支家族,人才辈出。特别是湘潭中路铺这支人后来出了黎氏八兄弟,海内外有名。当时黎樾桥先生有鉴于此,在湘潭城内建有黎家祠堂,同时又在马家河中节街建此祠堂,祠堂共占面积约9亩地,包括后面的庭院和菜地。三进大厅,共有房间38间,正厅中间后来挂有黎樾桥先生的木刻像,民国初年又挂有黎慎斋先生的像。黎樾桥的亲家翁为湘中著名将领左宗棠,当时常有一些著名人物来往,郭嵩焘在出使英国回来后,即专程来马家河看望黎樾桥先生,郭嵩焘死后,即埋在马家河的苦竹塘。

1952年6月,马家河乡政府正式成立,并在黎家祠堂开始办公,从此黎家祠堂开始了新的生活,庆祝人民的胜利,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如今,马家河黎家祠堂多年无人照料,原来的黎家族人也不知去向。因无人修葺,祠堂外墙早已斑驳,一些废弃的木板被遗弃在地。

尾声

时光在飞快地的流逝,转眼已是中午,于是,我们便顺河堤而下,返回易俗河镇紫薇路上扬湘楼就餐。

“江边有个湘潭县,江边有支动人的歌。”仲春时节,漫步在湘潭县沿江风光带,江风轻拂,河清岸绿,市民或闲谈打发时间,或慢跑锻炼身心,呈现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

春天真美啊,美在花香,美在鸟语,美在味道,更美在那勃勃生机。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刘瀚潞]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