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网站] 2023-03-06 16:30:55
2月28日,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办公室正式印发《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以武鄂黄黄为核心,充分发挥武汉龙头引领作用,推进武汉都市圈基础设施、创新策源、产业协同、对外开放、公共服务、新型智慧、安全发展、生态绿色、要素市场九个领域发展,加快形成空间结构清晰、经济集聚度高、区域竞争力强、城市功能互补、交通往来顺畅、产业分工协调、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要素流动有序的现代化都市圈格局。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以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成势见效。
按方案规划,到2025年,武汉都市圈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万亿元,年均增长6.5%左右。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核心功能进一步提升,在全国主要城市排名中实现争先进位,全面发挥省域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作用。
建设便捷都市圈
实现圈内城市1小时通勤
2022年12月11日,串联起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四地的武黄高速正式免费通行,推进“武鄂黄黄”由四个城市变成更加紧密的城市结合体。圈媒联盟 黄石日报记者石勇 摄
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港航、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设施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合作、服务共享共赢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到2025年“123综合交通网”(武汉都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全面形成。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探索开行武汉经鄂州至黄石、武汉至孝感等公交化列车,规划武汉至孝感、黄冈等周边地区市域(郊)铁路,推动武黄城际市域化改造,加快构建武鄂黄黄区域“鱼”形轨道骨架网络。加速武汉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实施进程,开展第五期建设规划研究,续建前川线、11号线、12号线、19号线等项目,打造主城联网、圈域通达的快速通勤网络。
加快打造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建成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及滑行道系统、t2航站楼改扩建、湖北区域高空管制中心工程、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项目,开展第四跑道、第二航站区建设前期研究工作。推动天河机场、花湖机场标准统一、信息互通、安检互认、通关一体,形成资源共享、运行高效的协作模式,实现互为异地货站、互为备降机场。
建设创新都市圈
优化全域创新创业生态
鄂州光谷联合科技城。
加强创新协同,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全域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共筑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聚合都市圈技术创新能力,聚焦智能网联、芯片、北斗等产业,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制”和“赛马制”,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共建高水平实验室和国际先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提升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
共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打造全球光电信息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碳中和工程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串联“武鄂黄黄咸”重点功能板块和重要创新平台的创新发展联动轴,共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
加快推进八市离岸科创中心建设,探索“离岸创新”“协同创新”“科创飞地”等合作机制。完善都市圈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建设协同都市圈
形成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2023年3月1日,全市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大会现场。长江日报记者 胡赞威 摄
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命健康、北斗等优势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协同联动,提升中心城市经济密度。促进武汉市一般制造业向周边城市有序转移,逐步形成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都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都市圈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大健康和生物医药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完善以武汉“中国光谷”为核心、各市分工协作的产业布局。汽车产业,打造“汉孝随襄十”为重点的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建设全国汽车产能基地。打造以武汉生物产业基地为龙头的大健康产业集群,支持咸宁发展以护理为核心的康养产业。
协同建设大光谷创新组团、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航空港经济区、武汉长江新区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
强化都市圈产业对接整合,以共谋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撬动都市圈产业新增长点,深化各类开发区(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整合提升,推动都市圈产业发展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共创。
建设开放都市圈
全面推进武汉都市圈通关一体化
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增强口岸功能、贸易功能、开放功能,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面推进武汉都市圈通关一体化,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协作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推动综保区、高新区、经开区、临空区和各类口岸等联动发展。
协力办好国际性展会,探索“一展多地”等合作办展方式。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加强与欧洲、东盟和港澳台等经贸合作。共同打造国际交往中心,推进武汉外国领事馆区建设,争取承办更多国家外事活动、重大国际性品牌活动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建设共享都市圈
人民共享均等基本公共服务
网格员在社区积极宣传老旧小区改造、高龄津贴、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等居民关心的政策。长江日报记者 刘斌 摄
推动武汉都市圈教育资源互通共享、社会保障互联互通、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养老融合发展、文化体育旅游联动合作,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到2025年,教育、社会保险、全民健身、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共享便捷、均等、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
持续开展教育资源互通共享。加强基础教育资源统筹,推进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共享,促进圈域内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共同开展高中阶段学校教育发展、课程改革等热点问题的研究,建立中小学研学课程资源(基地、营地)共享机制。统筹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推进圈域内职业教育生源合理流动。鼓励圈域内高校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访学、学科共建、科研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校际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做好养老保险政策转移接续工作。深化区域工伤、失业保险合作。优化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推进社会保险省级统筹。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推动“一卡通”业务延伸到城市“五险一金”及其他公共事业缴费领域,实现居民服务“一卡通”。深入实施跨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推行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缴存信息共享互认,协同推进公积金互认互贷。
完善医疗服务共享机制。鼓励组建区域性医疗集团,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九市专科联盟建设。推动都市圈卫生应急指挥与疫情大数据信息指挥系统对接。
建设八大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仙桃非织造布产业园区。圈媒联盟 仙桃日报记者 吴晴霄 摄
创新共建机制,推动都市圈城市临界与毗邻地区优先发展、快速发展。
加快建设武汉新城,形成推动武鄂黄黄一体化建设、引领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加快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打造更具科技竞争力、区域影响力、人才吸引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人共享品质生活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加快建设花湖临空经济合作区。以花湖机场建设发展为依托,提升鄂州、黄冈和黄石主城城市功能,协同推动鄂州—黄冈临江地区发展,强化鄂州—黄石临界地区,积极建设黄石—黄冈临江地区。
加快建设汉孝临空经济区。以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临空经济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孝感临空经济区,重点建设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汉孝临空产业园、天河机场航空港等,提升枢纽物流、装备制造、商务服务三大功能。
加快建设武汉西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武汉—汉川毗邻区建设,统筹发展武汉—仙桃—洪湖临界地区,联动盘活仙桃—天门—潜江临界地区,谋划武汉—仙桃毗邻区发展。
加快建设武汉南绿色发展示范区。依托武咸发展带,彰显武汉至咸宁方向区域性运输动脉汇聚、大尺度生态廊道贯通、康养文旅互动性强等特点,以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功能体系为重点,坚持产业园区绿色集约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空间美育效能。
加快建设武汉北红色发展引领区。加快完善红安、麻城、大悟等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全面融入武汉1小时都市圈,培育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培育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动能,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加快建设梁子湖水体共保示范区。发挥环梁子湖绿道生态建设示范作用,构筑碧水休闲主题的大湖水网绿道。探索建立梁子湖跨县(市、区)协调机制。推进梁子湖水利综合治理工程和重点易涝区系统治理。联合保护梁子湖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木兰—双峰生态共保区。创建跨界山体协同治理示范,共建共保跨界重要生态功能区。合力打造木兰一双峰生态共保区。推动生态保育、旅游休闲功能“双轮驱动”。
(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 蔡早勤)
责编:尹凤鸣
来源:长江日报·网站
[编辑:尹凤鸣]
我要问